所在位置:首页 >  i媒体 > 正文
美国的制造经营环境真的好吗——从曹德旺事件看美国制造业回流
发布时间:2017-01-18      来源:爱就投
导读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曹德旺先生跑路的话题大热,估计曹先生自己也始料未及,不得不出来辟谣说“我的经营重心还在中国”。事实确实如此,曹德旺先生的经营重心在中国,没有跑路,决定投资美国,建汽车玻璃工厂,主要是为了对接美国三大汽车需求,是生意上的需要。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曹德旺先生跑路的话题大热,估计曹先生自己也始料未及,不得不出来辟谣说“我的经营重心还在中国”。事实确实如此,曹德旺先生的经营重心在中国,没有跑路,决定投资美国,建汽车玻璃工厂,主要是为了对接美国三大汽车需求,是生意上的需要。

 

从曹德旺投资美国,看美国制造业现状

众所周知,配套厂商靠近大客户设厂是一种最常见的竞争策略选择,这样做有很多好处,比如交付速度快、运输成本低、沟通效率高和服务质量好等。

 

除此之外,曹先生投资美国还意外得到了美国政府提供的其他诸多好处,让他获得了超(美国)国民待遇,所以综合起来感觉美国成本低可能是事实。但从曹德旺先生投资美国的经验中,我们并不能简单认为美国制造经营环境比中国好,相反可以倒推出另外两个结论:
 

第一,美国政府及精英们开始对美国产业空洞化忧心忡忡,对中国制造发展感到害怕。其实早在2009年,奥巴马政府就提出了制造业促进法案,期望制造业回流美国,但结果并不理想。
 

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制造业在GDP的比重逐年下降,目前徘徊在12%左右的低水平。不仅如此,美国汽车制造业多年来也是摇摇欲坠,要不是政府时不时出面敲打丰田、大众,美国三大汽车(通用、福特、克莱斯勒)早就关门大吉了。也就是说,美国近90%的GDP是由服务业(含金融等)实现的,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美国的硬实力将无所依靠。
 

一直以来,美国的精英们应该知道制造业的日益衰败,只是因为两个原因让他们对制造业不上心:

▷ 一个是制造业确实累,赚钱少,而做微笑曲线的两端既轻松又赚钱(感觉他们和6+1理论先驱郎教授师出同门);

另一个是,美国拥有美元霸权,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通过周期性的金融战剪全世界的羊毛,轻松赚取铸币税,快且容易,何乐而不为。众所周知,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制造就开始大规模向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转移,放弃了许多产业门类,制造业走向空洞化。

第二,美国的制造业发展环境十分糟糕。我这样说,也许会有人认为是信口开河,其实不然,这个结论是可以从美国政府的态度反推出来的。


美国之于曹先生的优惠政策,和我们三十年前吸引外资时所采取的各项优惠政策如出一辙,土地不要钱,税收大幅度减免,设备补贴,给老板颁授“荣誉市民”称号等等……也就是说,要是没有这些优惠政策,制造企业是不会去投资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波士顿咨询的报告根本就是混淆视听,是为了呼应美国政府关于制造业回流政策而出,期望引起世人关注抑或误导制造业者跟随。

 

美国制造业回流到底靠不靠谱?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以下三种假设:

第一种假设是,美国依然坚持贸易自由化主张,愿意在WTO框架内解决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争端,让企业自由竞争。

第二种假设是,在第一种假设的基础上,像三十年前的中国一样,政府恶补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制造业回流。

第三种假设是,放弃贸易自由化主张,孤立自己,以全世界为敌开打贸易战。
 

在第一种假设情况下

 

美国制造业回归没有任何希望。因为过去数十年的产业空洞化,令美国失去了制造业所需各生产要素的绝大部分优势。


比如,产业链不完整,配套难度大,影响成本和效率;又比如,美国产业工人队伍人员匮乏,素质不高,态度散漫,效率低下;再比如,产品研发、生产工艺技术工程师以及工厂经理严重不足。

还有,美国的工会力量强大,他们一旦和企业主较上劲,那企业家就根本没有赢的机会。有这样一个例子,某企业主请了一帮IE(工业工程)专家带领员工做精益改善,用IE分析动作浪费并证明,可以在不提高劳动强度的情况下提高生产效率,这是好事情;工会也请了一批IE专家和企业主打官司,并用科学和事实证明,通过IE改善,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侵犯了劳工权益,是不合法的。

 

在第二种假设情况下

 

美国政府恶补各项优惠政策,将可能实现部分制造业回流。所谓部分回流,是指诸如曹德旺先生所在的玻璃制造业等可以回流,但更多的产业则很难回流。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结论,可以重温一下笔者早在2008年就提出的,关于“管理密集型产业”的思想。

 

所谓管理密集型产业,是指那些研发、生产和销售流程复杂,管理难度大,对供应链、产业工人、技术工程师和工厂管理人才要求高的产业。

比如,装备制造、精密仪器制造、汽车制造、家具制造、五金加工、模具制作等诸多产业门类,都属于或接近管理密集型产业。

反之,那些研发、生产和销售流程简单,管理难度小,对供应链、产业工人、技术工程师和工厂管理人才要求不高的产业,就属于非管理密集型产业。

比如,化工、粮食加工、饮料灌装以及发电等产业就属于这一类。因为这类企业主要靠成套设备实现生产,只要花钱把设备买来安装好,就可以开始生产,除了工艺参数控制和设备保养外,没有太高的管理难度。

我的发电企业客户老总就曾经说过,极端地讲,如果不折腾(动员)员工做精益改善,做预防保全,我们的员工可以什么都不做,只要每天照看好ON/OFF(开/关)键就可以发电。

当然,许多产业门类的管理难度可能介于两者之间,或偏管理密集,或偏非管理密集。

 

有了这个认知之后,就比较容易理解曹德旺先生为什么可以到美国投资了。因为他的玻璃生产基本上是“非管理密集型”产业。


首先,玻璃生产企业对产业链要求不高,只要有石英(氧化硅)等三两种原材料或玻璃原片就可以了,搬去美国比较容易。

第二,因为玻璃生产主要靠成套设备,管理难度小,对工程师、管理者和产业工人要求相对较低,而且人数较少,人工成本增加压力不大。

第三,玻璃生产工厂设备重,单层建筑为主,占地多,所以有免费土地当然好。

第四,生产玻璃需要耗费较多的电能或天然气,所以对能源价格比较敏感。

第五,玻璃产品体积大,运输成本高,所以放在美国生产,直接供给美国客户是比较划算的……

所有这些都说明曹先生选择在美国设厂,供应美国汽车企业的决策是明智之举。当然,他当时做决策时有没有这般科学论证,我们不得而知。
 

所以需要特别提请国内企业家注意的是,听说曹先生把工厂搬到美国,就想着自己也能把工厂搬到美国的话,那就可能犯下致命错误,千万不要人云亦云,要科学分析。

 

在第三种假设情况下

 

美国开打贸易战,世界贸易将出现严重倒退,美国政府和国民是否有能力承受由此带来的巨大冲击(生活成本大幅提高等),我们不得而知。针对特朗普政府可能采取一系列不讲理的“美国优先”政策,会给世界带来哪些风险,我们该如何应对的话题,情况比较复杂,留待下次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