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i媒体 > 正文
北大王志诚教授:中国金融层级和金融生态分析
发布时间:2017-01-03      作者:王志诚     来源:爱就投
导读
12月18日,2017中国众创金融前瞻峰会在爱就投大厦举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王志诚,在本次峰会上谈了如何从层级的方式来看中国金融生态。以下是王志诚教授的演讲实录(有删节):

中小企业的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但在中国近年来,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更加突出。金融机构脱实向虚的发展趋势越演越烈。在一个经济产出只占世界经济总量10%左右的国家,货币和资金总量已经是美国与日本之和,占有的货币总量超过全球的四分之一。但绝大部分的企业和国人却深深感受到资金匮乏,融资困难。从金融体系总体健康程度和资金的流动状况来考虑中国的金融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在中国这样一个层级社会中,金融机构的层级显现也日益明显。从层级结构,从金融资金流动的方式和循环机制中去寻找中国金融目前存在的一方面货币充裕,一方面大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悖论和怪圈,可能是解决中国金融问题的一个切入点和金钥匙。

 “金融生态环境”这一全新概念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于2004年首次提出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将“自然生态”的概念引入金融领域,是对金融理论的一次创新,是对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生存和发展环境的高度概括。什么是金融生态环境呢?概括地说,金融生态环境是指金融业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在一定意义上就意味着和谐、统一的社会经济生活。打造和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将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降低金融风险,推进社会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广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宏观层面的金融环境,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主要强调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是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

狭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社会诚信状况、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的发展状况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金融生态环境是依照仿生学原理来发展建立金融体系的良性运作发展模式。

要搞清楚金融生态的状况,首先需要了解中国社会的结构。原始社会的时候,整个社会群体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合作互助的网状关系,是部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变成了严重分层的两级奴隶和奴隶主。封建社会更多的分层,社会的层级化体系非常明显。随着人类争取人权自由的斗争,人类社会正逐步走向人人平等的新型网状社会,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是人人平等的网状社会。

目前中国还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整个社会结构还是处于层级社会,所有的民众被划分在不同的层级里面,最近大家都在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社会分层正在固化,不同层级之间的流动越来越困难了,一定程度也说明层级已经很清晰了。中国的社会最大的层级就是城乡,中间有一条很大的鸿沟把中国划分为城乡二元结构,在这个二元结构下,又存在很多细化了的层级。在城市里的又一条鸿沟是体制内外,体制内又分为手握权力的官吏,没有权力只有沾到体制好处的白丁。体制外可以划分为:拥有一定资源的老板们,只有一份谋生饭碗的工薪族,最低层是饭碗随时不保的临时工等等。

要了解中国的金融生态出了什么问题,或问题的结症在哪里,我们需要从中国的社会构架层面来寻找问题。中国的金融体系是为了服务社会体系而存在的,随着社会体系的进化和发展,金融的生态体系也会逐步完善,只有社会体系发展成熟了,社会结构完善和良性发展了,金融体系也才能够完全进入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目前的互联网实际上是一个网状的体系,它使得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成为网状体系的一员或一个节点,具有了现代社会的构架基础,正在帮助我们实现过渡到网状社会。互联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依赖这一社会构架的基础提供金融服务,成为促进金融生态走向良性循环的重要工具。

金融体系的运作机制

金融体系运行涉及的主要单元是家庭,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示意。

金融机构从家庭部门收集资金,提供给企业部门使用,企业部门通过工资收入分散资金进入家庭部门,政府部门像一个监控探头,政府部门作为维持运行环境和调节机构,通过税收收集资金,通过财政支出作为二次分配平衡家庭部门的收入差距。一个好的金融生态循环系统是使资金在这些部门之间形成一个长期的,稳定的,可持续的资金流转。如果金融生态环境不好,就可能使资金长期偏向流入一部分群体,对另外的一部分群体形成抽血效应。这是不可长期持续和均衡发展的,最终引起危机和动荡。目前中国的政府部门不仅是作为一个维持市场环境的裁判,而是直接进场参与,而且在有些方面还是主要力量,这是造成中国金融生态体系众多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整个金融生态中,家庭部门是动物,企业部门是植物,金融机构是沟渠、 河流和云团,政府部门是总体平衡的大气环流。

对家庭部门来说就是不同的动物,权贵家庭是恐龙,第二类家庭是猫猫狗狗,第三类家庭是猪羊牛马,体制外的第四类家庭就像野生动物。

我们讨论的金融生态是从资金流的角度,把金融中的资金看作类似生态系统中的水的作用来考虑问题。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水份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而其他的物质形态在动植物体系内正好是类似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形态构成经济体系内不同组织的差异。

对企业来说,国企央企是珍贵树种,大企业是大型植物,大树等,中型企业是灌木,小型企业是藤条,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花花草草。我国目前面临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就类似于水资源的调配出了问题。有些地方的植物大水漫灌,都已经水灾了,但众多的花花草草都干枯了,都在艰难的生存。

如果资金的长期流向有大的偏差,就会造成两极分化,一些家庭和物种就会消失。目前的资金分配就可能使小的植物和草本逐步的枯萎,野生和草食动物减少,最后导致食物链高端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没有收益。

金融机构的发展路径和资金分层现象的成因。中国金融机构的发展一直是一个倒逼机制产生的。目前的金融机构层级是随着四大行的信贷资金走向,金融机构一直追求大型和安全而逐渐演化形成的。金融机构的融资功能主要通过股权和债权两条渠道而实现。

在债券方面主要有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实现,银行体系基本上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四大行在1996年开始经济硬着陆之后,在1998年前后形成了大量的坏账,在随后的时期里通过抓大放小,信贷资金逐步向国企央企和大型企业集中,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日益突出。建立股份制银行,城商行来补充大型银行的融资空缺,民营和城商行的发展空间逐步打开,但随后又发现经营中小微企业的成本很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机构也逐步全国化和大型化。大概10年后,到2008年左右在国际外围环境经济下行的冲击下,股份制和中小银行也在寻求避风港,资金又逐步向大中型企业靠拢,再次留下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小额贷款公司随之应运而生,短短5年后的2013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经济下行,中小微企业的资金接近枯竭,民间融资借着互联网的普及顺势而生。P2P成为接盘侠,通过互联网为依托,民间借贷一定程度的合法化来缓解小微创企业的资金供给,形成了目前的信贷资金供应体系。互联网金融也许会产生无心插柳的功效,因为它具备了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更能适应网状社会的融资需求。

从企业的角度看,金融体系中资金的流动分为两条线,一条是债权,一条是股权。债权主要是通过银行体系,在银行体系里又分为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层级就比较分明了。国有大行是最高层级的,调配权主要是中央政府,服务的对象是国企央企;股份制和城商、农商行属于地方政府的资源,服务的对象是地方国企和大型名企,后面的几类机构和民间借贷是为中小微服务的,但一直是处于被边沿化的角度,再加上有一部分动机不纯的骗子混杂其间,使得民间融资一直处于比较尴尬和艰难的生存环境中。

在股权市场方面也有类似的演化过程,最早是证券公司和信托,在2000年前后出现大量的信托和证券公司倒闭,基金公司开始发展,先是公募,随后是私募的合法化。大致在2008年前后,PE公司又得到了快速发展,随后是2013年后互联网出现了众筹等等。

资金是水分。金融生态中资金分配是否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可以通过三个层次或三个维度来考察,三个层次分别是投资的目标、资金流动的方式、投资的效果。金融体系的健康程度可以从三个层次的整体协调性来衡量。三个层次考虑分别是:金融资产投资的态度或目的,金融资金的分配方式,金融资金的使用效率。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应该是在各部门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从投资的目的来看,不同的投资者之间也是存在层次和境界的。我们把投资从投资目标的不一样划分为三档。第一档的投资者投资的目标是投资的对象,是投资人;第二档的投资者投资的目标是自己看好的项目;第三档的投资者实际上是投机者,他们的投资目标就是想赚钱,只要有赚钱的机会就愿意投资。

从投资者的境界来看,可以把投资者划分为四个层次,投资的层次也决定了一个投资者的格局。投资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有家国情怀,有兼济天下的胸怀,投资的目标是有益社会和人类;第二层次的投资者是投所好,投资是能够互利互惠第三方,对一定的群体是有溢出效应的,就像爱就投,投资者愿意把自己的资源分享给别人。第三层境界的投资是双方互利共赢,也是目前很多的商业投资所要求的,不损人利己,可以不考虑第三方的影响,对是否破坏了第三方不考虑。最低的投资境界是唯利是图,只要对自己有好处,只要有收益,不惜损人利己。在一个社会里如果按投资的境界划分的投资者是倒金字塔,这样的社会就是天堂,人人都为别人。一般状况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纺锤体的,中间大两头小。最可悲的社会是正金字塔,如果一个社会的投资群体是这样的结构,整个社会就逐渐滑向人间地狱,人与人之间是互害的,都在想着如何坑蒙拐骗。

对资金的流动状况,我们通过商业银行体系给出一个简单的债券类资金流向示意。在前面的部分已经给出一个资金在家庭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示意,这里是一个更细化的流向示意。不同的家庭部门,有对应的企业部门提供收入,第一层的家庭是权贵家庭,有国企央企和大型名企域官方有关联企业提供,第二层的家庭是工薪阶层有大中小型企业提供,第三层的家庭是私营业主和个体工商家庭,农村家庭对应的企业类别有涉农企业,劳工等。红色的线表示政府的税收调节和财政支付。第二类的家庭向政府支付工薪税,第一类的家庭反而可能从政府得到铸币税,第四类家庭得到一点扶贫返还。第一类的企业既缴纳税收,又获得政府补助,后面的三类基本只有交税的份,少量可能通过某些途径获得少量补贴。大量的资金通过存款流入前两类银行,而银行的资金基本上都流向了大型企业,少量流入中型企业,后面的两类企业主要依靠民间融资。                    

这样的资金流动方式,逐步形成了目前这样的状况:大型企业资金富足,中型企业勉强平衡,小型企业资金严重不足,微型个体基本没有。这种资金的流转方式对底层的家庭和企业形成了抽血效应,导致社会的两级分化日益严重,这个问题从过去十几年存款结构的变化趋势上可以看得更清楚。

这张表反映的是从1999年到2015年的银行存款在企业、家庭和政府之间的占比变化。存款的规模从1999年的12.32万亿到2015年的154.12万亿,家庭存款在存款总量中的占比由1999年的54.8%下降到了2015年的40.2%,第一、三类的家庭资产有不少变成了企业的存款,而二、四两类家庭的资产大部分是存款,股权类的资产也大部分属于一、三类家庭。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会进一步细化。

最后一个要介绍的的是投资效果分析,或称为经济效果。资金只是经济活动的一个要素,就如同做饭一样,资金只是水,没有足够的米,还想做饭给更多的人吃,目前好像就是一看经济不景气就放松银根,就如同加水一样,早几年加水还能把饭变成粥,现在再进一步的加水就是稀粥充数了,大型企业里的资金效率越来越低,而大量民生类的中小企业是有需求没有资金。对大型企业(钢铁水泥煤炭基建等)来说目前需要的不是资金,是需要撤资,是需要减产。目前需要为关乎民生的中小企业开辟融资渠道,互联网的P2P和股权众筹等正是应运而生,是打破链接家庭和企业之间的层级金融体系,推动中国社会向人人平等的网络社会迈进的有生力量。谢谢大家!